当前位置: 首页 > 后勤新闻 > 后勤新闻 > 正文

后勤新闻

旧舍焕新颜 学生宿舍进入2.0时代:深大人的时光印记

作者:   来源: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5-10-16 20:25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红榴似火、山茶如霞、海桐凝碧、米兰流金、桃李芬芳、银桦挺秀……在校园里,一栋栋以花草树木、山海意象命名的宿舍楼错落其间。自1984年建成以来,它们见证着四季的轮转更迭,珍藏着一代代学子最珍贵的青春记忆。时光赋予了它们厚重的文化底蕴,然而,岁月也留下了设施老化、功能滞后等问题。为了给学生打造更舒适、安全、温馨的居住环境,深大启动旧校舍修缮工程,让这些“上了年纪”的宿舍楼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2025年9月初新生报到,深大在初秋的晨光中迎来了一批崭新的面孔。拖着行李箱的新生们满怀憧憬踏入校园,他们的首站,便是即将要在此生活数年的宿舍。走近斋区,楼宇外观整洁如新,隐约透露着刚刚完工的痕迹。当他们推开房门的那一刻,宽敞明亮的空间、原木色调的家具以及淡雅洁净的地板让他们眼前一亮。来自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的新生彭子程忍不住赞叹:“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宿舍!”

焕新布局 修旧如新

这批旧校舍修缮工程于2023年5月正式启动施工,至今年1月,工程所涵盖的10栋宿舍已全部完成修缮。这10栋宿舍分别为:海桐斋、米兰斋、凌霄斋、红榴斋、山茶斋、桃李斋、银桦斋、晨景公寓(风槐斋、雨鹃斋)、木犀轩以及丹枫轩。在规划设计阶段,学校秉持“修旧如新”的理念,合理完善居住、学习空间及生活服务等功能性修缮要求,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学生居住舒适性与便利性。作为一标段项目的负责人,后勤保障部基建管理中心蒋新梅老师与团队在一标段工作前期开展大量调研,广泛收集校内各使用管理部门的意见与建议。设计师在参考了大量其他高校的案例后,旧校舍修缮工程最终聚焦三大重点:提升房屋结构安全性、完善功能配套、延续校园文化脉络。

蒋新梅已在深大度过了34个春秋。她曾参与元平田径场、汇德楼(原师范学院教学楼)等多个项目的建设工作,亲眼见证了南区从一片滩涂逐步发展为高楼林立的繁荣景象。她对校园建筑满怀深情,提及此事,眼神中满是眷恋。她提到,斋区那些拥有30多年楼龄的宿舍,历经岁月洗礼,“小毛病”不断,下水道堵塞、房屋漏水……以往只能小修小补。而此次修缮,不仅系统性解决此类问题,还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抗震升级,并为山茶斋、红榴斋等楼层较高的楼栋加装了电梯,方便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深圳大学报记者走进丹枫轩与木犀轩,惊喜地发现这里有多间独立的自习室和研讨室,直呼“羡慕了!”。蒋新梅说:“过去的房子卧室大,追求睡得舒服。如今客厅面积变大,房间小,更注重交流互动的空间。”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居住需求,随着学生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本次修缮特别重视公共区域的功能提升。在银桦斋、凌霄斋、丹枫轩、木犀轩等宿舍,一楼都精心设置多间自习室和讨论室,室内的桌椅形式多样化,有带隔板的独立座位,也有可移动的洽谈桌,进一步优化了宿舍的整体功能布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场所。

在外观改造上,设计师将原本设置在走廊中间的晾衣杆移至走廊边沿,外立面增设铝板遮罩,既避免晾衣滴水对过往行人的干扰,也兼顾外观整洁。“以前的宿舍都没有阳台,学生们只能在走廊里晾衣服,路过都要被滴滴答答的水淋湿。”后勤保障部基建管理中心郭崇阳老师特别提到了这个人性化的小细节,他是一标段工程的现场负责人之一,同时也是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12届毕业生,当年他也曾住过斋区的宿舍,对此感受深切。

修缮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实现“旧中有新”。30多年来,斋区宿舍承载着一代代学子的青春回忆。“记得当年大家上完课回来,每户门都是开着的,可以互相串门聊天,有时候画图累了听听音乐,聊聊家常。”一名曾在米兰斋住过的1998届建筑系校友回忆道,“记得毕业20周年,我们班回深大聚会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男生重返米兰斋看看宿舍的变化。感谢米兰斋没有被拆,只是幸运地做了翻新工程,我就是那天路过米兰斋,随手拍了一段视频发到了小红书,没有想到获得了不少校友的点赞和评论。”

为留存这份历史记忆,学校要求施工方尽可能保留仍有使用价值的原有部件。最具标志性的大理石门牌被小心翼翼地拆下来,一直完好保存到施工结束再重新装上去。这既延续深大特有的文化脉络,又使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以学生为核心,打造有温度的居住空间

“你问我几时能一起回去,看看我们的宿舍我们的过去。”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道尽了对学生时代的怀念。铁架床、自修台、马扎、壁柜书柜,这些家具都是深圳大学第一代大学生共同的青春回忆。老斋区容纳了大伙儿集体看世界杯的呼喊和疯狂,也见证了学生们一起看《龙珠》、设计绘图的夜生活……

艺术设计学院(现艺术学部)2015届校友张亚飞回忆起当年在桃李斋住过的时光,感慨道:“那时候,宿舍的衣柜特别小,置物架是钉在墙上的几块隔板,储物空间很少。”当校友们重返校园,再次走进曾经熟悉的宿舍,会发现宿舍里面变得焕然一新。老旧铁架床变成钢木结合的“上床下桌”组合,配有双门衣柜、转角书桌和梯柜。

据后勤保障部物资采购与管理中心主任蒋伟介绍,最近采购的新床选用FAA级进口松木作为床板,“天然木材没有甲醛,味道很小,而且结实耐用”。桌面则采用环保多层板与ABS封边技术,是目前最好的封边技术。椅子依据人体工学原理设计,采用塑料一体铸造工艺,坐感舒适。“家具更换从去年就启动了,我们也是不断地总结经验,买的家具一次比一次好。”蒋伟说。

针对以往连体床设计可能带来使用不便问题,此次宿舍改造进行了全面优化。通过安装独立床体的侧梯,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避免了因一人活动而影响他人休息的情况,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密小天地。此外,考虑到不同身高学生的需求,部分宿舍内还特别配备了外径2.2米、内径2.1米的加长床,保证了睡眠空间的宽敞舒适。传播学院的新生朱迅点赞:“非常喜欢宿舍的布局,有很充足的储物空间。”

宿舍的变化背后,是一场充分尊重了学生意愿的宿舍改造工程。后勤保障部历经多次调研,力图打造让学生满意的宿舍环境。据学生部朱笑涵老师了解:“我们借助学院辅导员、社区学生楼委会等各类学生组织以及校务速办等渠道,收集并汇总了同学们的意见,发现大家普遍对家具、设施老化问题反馈较为集中。”在采购立项前期,后勤保障部协同学生部针对学生的住宿习惯、家具配备需求开展了摸底调查。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后勤保障部还邀请了多名学生代表参与家具挑选工作,明确了新家具的款式与布局。

在质量把控方面,学校更是严格把关。为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学校聘请专业的第三方监理公司,从家具生产到现场安装全程监督。每栋楼完成改造后,都会进行严格的空气质量抽样检测——检测并非随机抽样,而是根据各楼层和户型进行标准流程抽样。后勤保障部还邀请学生代表走进实验室、参与质量取样过程,让检测流程做到透明、公开,让学生住得安心、放心。

自2024年暑假开始,学校对西南片区12栋宿舍的床、空调、窗帘、热水器陆续进行了更换。此后的10个月里,这些宿舍便开始陆续腾挪、报废旧家具、搬运新家具。截至目前,包括旧校舍修缮工程一标段内的宿舍,已完成超6000套宿舍的家具更新,剩余近3000套也正在稳步推进中。

师生同心 共筑温暖


焕然一新的宿舍不仅令入住的新生们赞不绝口,也让所有参与工程的老师、员工们小小地“得意”了一番。郭崇阳感慨道,从墙面涂刷、地砖铺贴,到排水改造、电网布线,每一项细节都制定了明确的施工规范,并在全程将责任落实到人。在施工高峰期时,最多有200位工人同时开工,仅用40天就完成晨景公寓(风槐斋、雨鹃斋)的公共区域翻新。去年暑假,施工队更是全员加班,所有工位填满,轮流施工,将10个月的工期压缩到8个月,保质保量完成目标。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高强度、快节奏的作业环境下,整个团队协作顺畅、管理到位,最终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

这场投入超亿元的宿舍焕新工程,离不开幕后工作者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他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等多重挑战,加班加点推进工程进度。从方案反复推敲到现场严格监督,从材料环保检测到设施人性化升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专业与用心。

实际上,深圳大学的宿舍焕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续多年、分阶段推进的系统性工程。自2007年起,学校根据发展需求逐步新建宿舍楼,15层楼高的风槐斋自晨景花园拔地而起;昔日的青松斋和翠柏斋,则变身成为如今的校友广场。面对扩招带来的住宿压力,2016年,原木棉、紫薇、红豆、聚翰斋经过拆除重建,成为三栋能够容纳7000余名学生的现代化住宅。而今,时光社区的宿舍焕新工程稳步进行,更是让深圳大学的学生居住环境迈上了新的台阶。

当暮色为翻新的宿舍楼镀上金边,丹枫轩的讨论室里传来新生们热烈的讨论声,木犀轩的走廊上晾晒的衣物随风轻轻摆动。这些承载着几代人青春记忆的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完成蜕变。它们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深大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将继续守护学子们的梦想,成为他们奔赴理想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见证更多璀璨的青春故事在此书写。

(编辑:郑淑娟 陈子桐 王雨荷 黄玉春 记者:杨心宇 刘忻玥)

关闭

粤海校区: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电话:0755-26536116版权所有©️深圳大学后勤保障部